網站設計的時候前端如何與SEO結合

W3C標準定義WEB包含三個層:

– 結構層(HTML)
– 表現層(CSS)
– 行為層(Javascript)

提倡“結構、表現、行為,三者分離,互不干涉”的WEB頁面。

他們各代表這什么?

– 內容:讓訪問者瀏覽的信息
– 結構:使內容具有邏輯性和易用性
– 表現:修飾內容的外在表現使之看起來美觀
– 行為:與內容的交互操作

按照W3C標準,編寫網頁時應先考慮結構,之后再結構的基礎上添加樣式,最后在加上交互行為。

所以HTML用來保存內容與結構,CSS用來控制整個文檔的表現。但在中文頁面中,符合這個標準的網頁屈指可數。

demo1之所以不符合W3C標準,大多是因為編寫時是因為優先考慮的不是文檔的整體結構,而是先拆成一個一個塊,在想辦法靠CSS組合到一塊。這當然不是W3C提倡的結構樣式分離的思想。

所以上個栗子,從demo1到demo3的兩次調整,在思想上是從 “先將HTML拆成一塊塊,在用CSS拼到一起” 到 “先看HTML整體,在用CSS表現成一塊塊” 的演變

總結一下,帶入搜索引擎。這玩意有什么好處呢?

1、提高頁面加載速度

2、降低改版成本。畢竟html減少的同時,對應的css也會減少,自然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少了。

3、節省帶寬。

4、增加搜索引擎對網頁的可讀性,對主體內容的識別更容易。明明是一個整體的內容,非得分割成一塊塊,萬一搜索引擎沒看出來這些是有聯系的怎么辦。

5、利于多種設備的可讀性和可訪問性。

一位在海外做google的同學告我,google在排序上是傾向符合W3C標準的網頁,對比渣度與google的搜素結果便可看出,但渣度對這個貌似并不感冒,估計國內網頁在這點上普遍不如國外,所以也得過且過了。

下面,是慣例的嘲諷時間。

前端與seo的關系是非常大的、是緊密連接的,沒準因為招一個靠譜的前端,然后流量就漲了,然而一些無知SEO覺得是自己之前做的哪些動作莫名其妙的導致流量增長,屁顛屁顛的認為自己非常牛逼。

前端好壞直接影響搜索流量,但有沒太多人重視(其實國平老早已經提過了),多數SEO談到面向搜索引擎的前端優化,想到的都是精簡html/css/js(大多是拿第三方工具格式化一下啦再合并一下啦)或者是標記H1、H2等各種標簽,然而并沒有意識到底層的東西。

站在搜索引擎的角度看網頁,看的是html,不是瀏覽器渲染后的界面。見過一些網頁,采用普遍的兩列布局,左列占

寬度80%,展示主體內容;右列占寬度20%,調用一堆零碎的次要信息,在瀏覽器上看主體內容到次要內容從左到右,非常正常。但打開HTML,右列次要內容的DIV卻放在主體內容DIV的前面,這在搜索引擎看來可就完全不一樣了。

以上,乃前端與SEO關系中的冰山一角。